经济预测
1993年宪法修改时,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从此,人民公社在中国的法律中消失。
这里有历史的惯性,巨大经济体运行背负过重的历史负担,以及政府领导人治国理政中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剩下的投资依然成为确保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阶层流动固化、经济增长动力衰减等是这个时期的普遍特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政府强调,要通过改革释放结构转型的红利和制度转型的红利。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接下来的改革,主要在于释放资本的活力、土地的活力、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再造区域经济的活力,尽管我们说,这一轮改革要冲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要啃改革的硬骨头和趟过改革的深水区,但恰恰是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以经济结构的转型带动制度的变迁,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激发全要素生产率的潜能。在凯恩斯时代,就有许多的西方企业家当年去战前的前苏联考察列宁施行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同样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欧美盛行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的自由经济浪潮,但政府主导型的日本经济使其成为牵引亚洲经济的龙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摒弃高度统一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后开始引入了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政府与市场的两只手交错运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并解决了七亿人的脱贫问题。在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形成的经济困境,中央政府果断出手,大力度地推出4万亿投资救市,再次强化了中国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惯性应抓紧制定淮河经济带的整体规划,做到汛期蓄水、常年用水、科学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化。
加快高铁建设,尽快形成高铁网络,将使国民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铁路作为长期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其投资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特点,应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建立适合铁路特点的长期融资机制。三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升级 。
第三是以新型农村社区、小城镇、县城关镇为依托,形成就地城镇化的格局。要继续把改善居民住、行条件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
一是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群。在实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战略中,政府要制定明确的导向政策,包括鼓励类、限制类的政策。其次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周边的地级市为节点的次区域城市群,在带动省域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继续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大学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带动产业升级,逐步提升我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即对符合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经济活动,不管属于哪个行业、哪类企业,都要给予鼓励,而对不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经济活动,一律采取惩罚性政策。近一年多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正是结构转换难度加大的反映。金融部门应运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重点建设债券等措施,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规划和财税政策引导的方向。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尤其需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按照国家城镇化规划要求,我国的城镇化将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同步推进。
过去几十年淮河治理以防汛为主,现在需要调整思路,从发展的角度进行根治。比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等,是转型升级鼓励的方向。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尚有6.4亿人,农业劳动力尚有2.6亿人。靠引进资金、技术,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把人均GDP搞到5000美元左右,容易做到。三者之间既相制衡,又相协调,形成合力。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发展时期,应选择不同区域作为经济增长极,以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工业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
要通过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尽快实现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的,直接导致了目前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
但是,要攀上人均1.2万美元的台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根本转换,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均衡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决向污染宣战,表达了治理污染的决心。
三大调控杠杆要围绕促进转型升级形成调控合力。二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高铁、地铁建设,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此阶段,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应有作用。
对于所有行业、企业和生产、消费,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都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惩罚。——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制定功能型产业政策,比之选择型政策,对于推动转型升级,将能发挥更大的成效。一年多来,营改增的试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应加快在全国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如果经过5年到10年的努力,将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提高14个百分点,就能新增1.1亿个就业岗位。我国在30多年改革发展中,一方面不断扩大市场的作用,一方面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创造了经济奇迹。
计划、财税、金融三大杠杆,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完成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就能赢得新一轮的经济持续增长。当前,提高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从而化解产能过剩的难题,成为宏观调控所面临的突出任务。这一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资源富集、人口稠密,由于雨季过度集中,至今仍遭受着洪涝、干旱交替发生的困扰,是豫皖苏三省发展的洼地。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我们不仅不能使政府去功能化,而且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通胀压力小的情况下,金融调控政策应适时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变到以结构调控为主,运用强大的金融力量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已达46%,超过了第二产业,但是应当看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6%。只要改革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必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一个持续、井喷式的增长,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财税部门应运用减税、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措施,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向。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诸多难题,释放经济发展新潜力,克服经济下行的压力,引导经济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